法談摘錄一01:44~02:35
在佛教里,「好」並不是指心是快樂的、寧靜的、善的。
「好」還是「不好」,取決於我們是否知道。
比如,我們的心非常愉悅,心是善的,但我們不知道,這不好。
心正在生氣,我們知道;心不善,我們知道,這很好。
因此,好不好,取決於我們是否及時知道。
如果能夠覺知身、覺知心,這很好。
心有煩惱習氣,能夠覺知到,依然也很好。
常常地覺知,接下來我們就會看到:
所有的一切生了就滅,沒有什麼是永恆的。
法談摘錄二05:25~05:48
打坐、經行只是修行的外殼。
真正的修行是有覺性——
什麼時候有覺性,什麼時候就是在修行;
什麼時候沒有覺性,什麼時候就沒有在修行。
因此,覺性是最重要、最必不可少的。
覺性能及時地知道身與心的動靜。
不停地覺知下去,每一天去練習,心會自己棒起來。
法談摘錄三09:17~09:28
修行是對還是錯,別過於擔心。
無論怎樣修行,都會錯。
一旦知道「錯」,它就會自行「對」過來。
法談摘錄四24:42~25: 07
在我們修行的時候,有時會變成修習奢摩他——就只是覺知自己;
有時會照見三法印——就變成了修習毗缽舍那。
沒有任何人自始至終都在修習毗缽舍那,而是時不時地切換。
某些片刻沒有看見三法印,就只是看見身、看見心,這是——奢摩他。
如果看見身體不是「我」,身體正在被苦逼迫著;
看見心始終處於變化之中,心變來變去的,無法強迫,這樣稱之為——在修習毗缽舍那。
因此沒有誰始終在修習毗缽舍那的,心會不時地切換去修習奢摩他。
禪窗聲明:
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,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。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,完全歸責於我們,歡迎大家不吝指正。
文字來源:www.ganluyu.org